学会简介
中国圆明园学会
中国圆明园学会成立于1980年,是中国研究、保护圆明园、发展圆明园文化的社会团体,是由建筑、园林、历史、文物、考古、文学、艺术及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、全国性、非盈利性社会组织,是推动全民爱国主义教育、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社会力量。
成立背景与性质
1980年10月16日,包括宋庆龄、习仲勋、沈雁冰、许德珩、张爱萍、史良、荣毅仁等国家领导人在内的1583名各界人士,签名发起《保护、整修、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》:“为切实保存这一历史文化遗址,使它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,并根据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的‘四点建议’精神,将整修圆明园的工作纳入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之中,使其成为首都历史文化和学术活动中心之一。”并成立了“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备委员会”。经过四年的筹备,中国圆明园学会于1984年12月1日在北京宣布成立。2004年,学会经文化部、民政部批准重新注册登记,进一步规范化发展。
办会宗旨与核心活动
推动全民爱国主义教育、弘扬民族精神,服务规划、保护整修与利用圆明园遗址,推动将圆明园遗址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皇家园林研究与展示基地、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圣地、人类文明特殊纪念地。
学术研究:组织跨学科专家开展圆明园历史、建筑、园林等领域的学术探讨,出版《圆明园》学刊等研究成果。
遗址保护与申遗推动:2013年明确提出以“推动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”为工作重点,整合资源推进遗址保护规划。
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:通过讲座、展览、书籍出版等方式普及圆明园文化;系统梳理圆明园历史,并参与流失文物回归的公众倡导。
国际合作与文物追索:关注圆明园流失文物的研究与回归,如马首铜像回归事件中,学会专家参与鉴定与宣传工作,强调其历史与科技价值。
发展历史
1980年,发起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,由宋庆龄、沈雁冰等知名人士及建筑、园林、文物等各界人士1583人联名发出《保护、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》。
1983年,受市政府委托,与法国对外关系部派来的三位学者在京进行圆明园学术交流活动。
1984年,魏传统会长带领进行福海景区整修工程。这是圆明园遗址首次大规模的整修。
1986年,组成“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”,学会领导为成员之一。
1990年,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等300余人出席中国圆明园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圆明园罹劫130周年纪念。
2000年,《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》经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。
2004年,通过新的学会章程并选举新一届理事会成员,张文彬任会长、谢凝高、郭黛姮、邵华玉、潘祖尧、谢印生为副会长。
2005年,学会专家参加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的“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”。学会联合法国《欧洲时报》、浙江古籍出版社在达园宾馆召开“1860:圆明园大劫难”中文版座谈会。
2007年,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年,经文化部批复同意,由学会主办,首次召开主题为“全球视野下的圆明园研究、保护、利用”的国际学术研讨会。恢复《圆明园》学刊出版。
2009年,成立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活动筹委会。
2012年,国历图书首推《争议圆明园》出版。
2024年1月,召开第四届理事会,王德颖任会长,周早林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。
发展规划
学会持续致力于圆明园遗址的国际化保护与申遗工作,通过学术支持助力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》等珍贵文献的复制与传播。同时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,并深化青少年教育项目,培养下一代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,增强公众对圆明园历史价值的认知。中国圆明园学会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的桥梁,不仅守护了民族记忆,也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范例,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版权所有©中国圆明园学会 京ICP备2023029752号-1